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古诗词网
近日,滚滚独龙江畔,从事非遗就业服务的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族手工艺协会会长曾剑君,因诸多媒体报道、转发了他恢复独龙族传统植物染织技艺的事迹,一下子成了“名人”。
在当地民族宗教及文化旅游管理部门支持下,曾剑君带着20多位独龙族群众,以天然植物为染料,成功恢复了红、黄、绿等6种颜色的纯天然染布法,“独龙族传统荨麻染织技艺保护项目”取得进展。这意味着失传70余年的独龙族传统植物染织技艺初步“复活”。
兼具绿色与传统之美
曾剑君从小生活在云南贡山的独龙江乡。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山川阻隔,冬春季大雪封山,近乎与世隔绝。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独龙族先民利用荨麻、苎麻、火麻等天然植物纤维材料,织染衣物和独龙毯。“老一辈独龙族人离不开独龙毯,白天干活将其披在身上遮风挡雨,晚上睡觉可盖在身上御寒。”曾剑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爱美的独龙族祖先,用各种天然植物材料,把麻线染成红色、黑色、绿色等颜色,再与原本呈白色的麻纤维交替着编织,仿佛“把彩虹披在身上”。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开通了人马驿道,人背马驮,各种色彩鲜艳的布匹、棉麻线进入山乡。
“现成的材料便宜又省事,着色更牢靠,就很少有人再尝试自己去染线织布了,传统技艺也因此濒临失传。”曾剑君认为,在现代染料行业市场上,合成染料因其色泽鲜艳、色牢度优异和生产高效被广泛使用,但随着其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也开始重新审视它。
而天然染料来源很广,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以及微生物,其中植物染料有着种类繁多、原料获取便捷等诸多优势。
在近年大力推进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程中,曾剑君被派往大理等地学习非遗文化传承和文旅融合经验。他在云南大理周城受靛蓝扎染启发,想尝试恢复老辈人讲过的独龙族植物染。
曾剑君踏遍全乡6个行政村,寻访了八九位老人,从他们口中得知传统独龙毯的彩线是用水冬瓜皮、核桃皮等染成的。他向县里申请非遗资金支持,将材料进行煮制、晾晒,并反复试验,成功找到了染制红色、黑色、蓝色、绿色、黄色、茶色织物的染料。如今,这些植物染料不仅可以作出传统独龙毯,还可以染衣料、手帕、丝巾等。
“传统技艺的恢复,让绿色之美重获新生,也进一步增强了独龙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今后我们还应该继续创新,把它传承下去,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贡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和黎云说。
科技助力让植物染走得更远
天然靛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染料之一,由蓼蓝以及菘蓝、木蓝、马蓝等含有吲哚酸成分的植物叶子发酵制成。在云南大理周城,白族人家都会用靛蓝做手工扎染。
“我们这里孩子满百日,大人都会用一块扎染布盖着襁褓,接受亲友的祝福。”几年前从北京回家乡创业的大理市蓝续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翰敏告诉记者,人们不会、也不用担心扎染布料对健康不利,因为是纯天然的,是经过了上千年时间检验的。
“在工业靛蓝染色中,将靛蓝转化为可溶染液需要使用强还原剂连二亚硫酸钠,这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雨华介绍,为解决这个问题,近日,他们团队研究揭示了民间传统靛蓝染缸里的绿色发酵机制。
研究发现,传统的靛蓝染色工艺能有效地溶解靛蓝,将织物先染蓝再染黑。在从蓝色到黑色的染色过程中,传统工艺使用的植物多达80种,分属于39个科和67个属。科研人员还厘清了如何给传统“绿色织染”提供碱性环境、提供功能性微生物、为微生物生长提供底物以及提供金属媒染剂等的方法,阐明了利用天然植物产品代替化学添加剂的基础原理。
“我们首次构建了传统蓝黑染色工艺的解释模型,下一步将开展试验性工作,以验证向染缸中添加植物产品的假设。”王雨华说,希望这可以为环保染色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目前,天然植物染料在应用于蛋白质纤维、纤维素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染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水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等,可从植物根、茎、叶、花和果实等部位提取天然着色剂。
“在传统技艺和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多次染色,靛蓝染等天然植物染色色牢度已达到一定水平,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好的体验。”张翰敏说,传统植物染技艺代表了先民们的智慧与创新,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他们目前不仅可以染蓝色,还可以染红色、黄色等,而且每个色都有丰富的层次。
上一篇: 传统雕版印刷今天还有何意义?
下一篇: 南安市“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国际书法邀请展”开幕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