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1 0 花鼓戏(长沙花鼓戏)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湖南省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长沙花鼓戏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20世纪中叶,不同路子的花鼓戏因频繁的艺术交流而逐渐合流,舞台语言向长沙官话统一,形成较完备的长沙花鼓戏剧种。长沙花鼓戏音乐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约200余支,其传统剧目多以表演“两小”(小旦、小丑)和“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特色,创作演出的《喜脉案》《乡里警察》《作田汉子也风流》等剧目多次获得***奖项。
2009年,长沙花鼓戏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23日,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112。
中文名
花鼓戏(长沙花鼓戏)
批准时间
2011年5月23日
非遗级别
***
非遗编号
Ⅳ-112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单位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的内容和表演形式起源于长沙各地的山歌、民歌和民间歌舞,是在丑、旦歌舞演唱的“对子花鼓”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长沙花鼓戏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两小戏”阶段、“三小戏”阶段以及“多行当本戏”阶段。
“两小戏”阶段是长沙花鼓戏的雏形,在这个阶段,长沙花鼓戏的演出形式是半职业、季节性的草台班,行当为小丑、小旦,剧目以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为主,如《看镜》《扯笋》《扯萝卜菜》等。
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为长沙花鼓戏发展的“三小戏”阶段,这一阶段在花鼓戏的发展史上是较有特点的一个阶段。脚色的发展,声腔的确立,是这个剧种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三小戏阶段,剧目增多,故事多属反映士农工商生活,没有帝王将相,主要的演出形式是半台班。西湖的得胜班就是长沙花鼓戏中规模较大、坚持时间较长的“半湘半花”的班社。受湘剧艺术的影响,三小戏的发展,表现为题材的不断扩大,声腔出完善及伴奏音乐的丰富,大量的锣鼓点及伴奏曲牌被吸收。
清代同治年间以后长沙花鼓戏专业性班社出现,其诸声腔得到综合发展。四季班成立较早的是清代光绪年间的义和班(本家赵少丰)。更多的专业班社大多出现在辛亥革命以后,并逐渐走向城市。“多行当本戏”在“三小戏”的基础上增加了生、净等表演行当,剧目也从原来以小戏或折子戏为主逐渐演变成演出完整故事。在这个阶段,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得到了完善,角色、行当和剧目进一步扩大,逐渐走向了成熟。
长沙花鼓戏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集中了各路花鼓在艺术上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西湖班、益阳班、宁乡班、湘潭班、浏阳班常到长沙演出,长沙艺人亦外出搭班演戏,这便促进了长沙花鼓戏与各路花鼓的艺术合流,经过不断的交流,长沙花鼓戏吸收了各路花鼓的精萃而不断发展。
20世纪50年代,长沙花鼓戏艺人和文艺工作者对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整理,经过整理之后,舞台上出现了一批内容健康、艺术上较完美的戏,如《刘海砍樵》《南庄收租》《讨学钱》等等,同时花鼓戏艺人也用花鼓戏形式编演了一些现代剧目,如《田寡妇看瓜》《双送粮》《好军属》《祥林嫂》《三里湾》等。1953年,以新文艺工作者为主体的湖南花鼓戏剧团成立,1959年,湖南花鼓戏剧团扩大建成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经过多方面的探索与实验,长沙花鼓戏逐渐改变了历史故貌而更加趋于成熟。
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
20世纪60年代是长沙花鼓戏发展的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湖南省有长沙花鼓戏剧团三十多个。1960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了花鼓科,集中一批名艺人任教,以教授长沙花鼓戏为主,学生毕业分配到剧团,成为革新花鼓戏艺术的生力军。更多的新文艺工作者进入剧团或同艺人合作,学习传统,研究传统,大胆创新。收集大量的音乐、表演资料及传统剧本,出版了《湖南花鼓戏音乐》、《长沙花鼓戏音乐》等专集。1962年,湖南省文化局与湘潭地区联合对长沙花鼓戏的源流、沿革、剧目、音乐、脚色、表演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湘潭专署文教局编辑出版了《湘潭地区花鼓戏资料》一书。湖南省戏曲工作室还把多年来各剧团(院)创编的优秀唱段,编印成《新腔选》两册。这一时期创作、改编的剧目有《我的一家》《山乡巨变》《真的对不住》《菊花石》,以及参加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的现代小戏《补锅》《打铜锣》,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有《刘海戏金蟾》《八百里洞庭》《小槐荫》《访友》《送友》《芦林会》《游春》等。
20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长沙花鼓戏现代戏创作得到大丰收,其代表性剧目有《牛多喜坐轿》《碧螺情》《八晶官》《啼笑姻缘》等,现代戏的编演,促进了长沙花鼓戏在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全面变革与提高。
经过不断的发展,长沙花鼓戏已经成为一个多声腔综合发展、曲调联缀与板式变化相结合,艺术上更为成熟,表现力更为丰富的戏曲剧种,也是湖南地方戏中剧团最多的一个剧种。

文化特征

音乐特点

长沙花鼓戏的音乐继承和发展了民间的山歌小调和祀神古乐,风格活泼开朗,朴素大方,健康清新,具有地方特色。长沙花鼓戏的音乐在戏曲音乐中属于“曲牌联缀体”,联缀的方法是根据塑造形象的需要和保持唱腔布局统一协调的要求,将同基调的多支曲牌联接起来,达到刻画人物、展现剧情的目的。在表现手法上,辅以板式变化,以弥补曲调之不足。 [5]
长沙花鼓戏过场音乐的曲调来源于民间歌曲和古典戏曲的曲牌,有《北山调》《铁脚板》《万年欢》《八板子》《银串子》《欢乐歌》《八板头》《快板令》《一枝花》《八里亭》《得胜令》《小梁州》《柳摇金》《傍妆台》等,和地方大戏基本相同。

声腔特点

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分为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三类,其中,前两类称为“正调”,有较固定的声腔格式,旋律特点,后一类的曲调旋律、节奏,调式都变化较大,基本上各自保持原来的民歌结构。
川调是长沙花鼓戏的主要声腔,为大部分剧目所采用。演唱时以大筒主奏随腔,唢呐一般只吹奏过门,全套丝竹乐器伴奏,故又有“弦子腔”之称。曲调由唱腔乐句和过门乐句组成,声腔结构的基本形式,开头是导板、散板(或哀子),中间部分为过门和唱腔,然后是梢腔。梢腔即下句唱腔的缩小或扩大。由于表现复杂剧情和塑造人物的需要,弦子腔在流传过程中,部分曲调已发展和形成了板式,其板式有**、二流、三流、导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等。
打锣腔的特点是锣鼓干唱,不托管弦,“前邪后许,一唱遽和”,其常用曲调有四六调、八同牌子、木皮调、木马调、辞店调等。按照这些曲调的不同音乐特点,又可分成“八同牌子”和“四六调”两个系统。打锣腔的曲调包括头腔(发腔)、二腔(二柄)、三腔(数板)和尾腔四个部分。打锣腔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导板、三流、急板、暴句、散板等板式,与正头腔等四个基本曲调相连接,成为打锣腔的板式系统,一般称为“锣腔套式”。
小调类包括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如《采茶调》《望郎调》《倒板浆》《四季青》《采莲船调》《洗菜心》等,大部分是地花鼓、花鼓灯中的原始曲调,戏曲化的程度较低,一般作为插曲,单独使用。

伴奏乐队

长沙花鼓戏的伴奏乐队,分文武场面。文场有大筒、唢呐。大筒是主要乐器,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制作,音色清亮而浑厚,伴奏时用于托腔保调。唢呐分大唢呐和小唢呐,主要用于吹奏过门。武场有堂鼓、大锣(苏锣)、大钞(汉钞)、小钞和小锣。击拍的是“可子”(即长方形的梆子)。
长沙花鼓戏主要器乐曲牌有《得胜令》《八里亭》《十盏灯》《画眉钻山》等。

角色行当

长沙花鼓戏在“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了生、旦、净、丑诸行角色,但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特点仍代表长沙花鼓戏独特的艺术风格。小丑分为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等。同时吸收了大剧种的毯子功和把子功,将武戏加入其中。语言以长沙话为标准,通俗易懂。

代表剧目

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的演出剧目数量较多,保留下来的共有336个。这些剧目大多是由人民群众和花鼓戏艺人共同协作而成的,剧目的内容大多来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通俗小说和真实的生活故事,主旨多为反封建伦理道德、歌颂惩恶扬善等,表达了普通老百姓的朴素愿望。其中代表性的剧目有《刘海砍樵》《芦林会》《阴阳扇》《南庄收租》《刘海戏金蟾》《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八品官》《啼笑因缘》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长沙花鼓戏是中国具有地方特色及影响力的地方戏曲之一,它反映了历代湖南人民的日常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具有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观众对于戏曲艺术情感的不断淡化,戏曲编创队伍的萧条,传媒工具多样化等因素让长沙花鼓戏面临较大的生存危机。
传承人物
欧阳觉文,男,汉族,1942年12月出生,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申报。
李小嘉,女,汉族,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获得“花鼓戏(长沙花鼓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主要流派

编辑 播报
长沙花鼓戏扎根在民间,在广域的村镇基础上产生发展而成。由于各地民间民俗、文化气息以及乡土人情各异,因此,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艺术流派。
益阳派
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
流行于益阳、桃江、沅江一带,是长沙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流派。益阳花鼓戏的唱腔主要由打锣腔、川调和民歌小调三部分组成,其代表性唱腔是“益路川调”和“八同牌子”。由于它们的表现力与表现容量较大,故剧目以正剧、悲剧为主,正生、正旦戏多于小生、花旦戏。代表剧目有《秦氏雪梅坐草堂》《芦林会》《青风亭》等。
西湖派
流行于南县、华容、安乡一带。它与湘剧结合较早,是班社发展较多的一个艺术流派。西湖派的唱腔与益阳派大致相同,也以川调、打锣腔为主,旦多唱整本大戏,如《刘海戏金蟾》《赶子上川》《贫富上寿》等,但不再像益阳派那样如泣如诉。
宁乡派
流行于宁乡一带。宁乡派剧目以表演爱情生活及家庭故事的“三小戏”为主,唱做并重,有“宁乡花鼓风流戏”的俗谚。其曲调丰富,剧目繁多,代表剧目有《讨学钱》《小姑贤》等。
醴潭派
流行于湘潭、浏阳、茶陵、攸县、醴陵一带。唱腔以“川调”为主,因邻近衡阳、邵阳,故曲调风格近似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
长沙派
活跃于长沙市及邻近效区一带。长沙派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而形成了特殊的演出形式,故其艺术风格表现为吐字清晰,行腔细腻,特别强调声音表情,将喜怒哀乐融于清唱之中。曲调以小调为主,也有部分川调,其代表剧目有《韩湘子》《讨学钱》《访友》等。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
1949年,长沙花鼓戏剧目《刘海砍樵》参加了**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
1983年,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排演的神话剧《刘海砍樵》在美国纽约、华盛顿演出;同年,长沙市花鼓戏剧团演岀的《刘海砍樵》也应邀赴日本演出。 [13]
1989年,长沙市花鼓戏剧院重新整理改编的《海哥与九妹》在日本演出。
2017年5月22日,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应澳门湖南联谊总会邀请,携花鼓戏《书房调叔》和《唢呐独奏》赴澳门参加了澳门湖南联谊总会第二届理事会监事会换届就职典礼。
2018年11月4日,长沙花鼓戏《刘海砍樵》在2018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小戏专场”中进行了表演。
荣誉表彰
1952年,经过改编的长沙花鼓戏剧目《刘海砍樵》在第二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岀中获得剧目奖和演员奖。
长沙花鼓戏艺人创作演出的《喜脉案》《乡里警察》《作田汉子也风流》等剧目多次获得***奖项。





上一篇补锅 花鼓戏 .mp3

下一篇评剧【凤还巢】全剧 新凤霞主演(音配像)_标清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