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作者:李颖
回首来路叩问当下,他如何一路走来?大师余风,激兮当代,纵然历史车轮滚滚,却始终闪耀碾不碎的光亮。他是从苏北地地道道的农家走出来的艺术家,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他的一生经过苦难的磨砺,亲历改革开放,沐浴祖国伟大复兴的幸福阳光,在时代的社会变革中,通过自身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淬炼成为一代京剧大师。
家境贫寒,戏园叫卖
他原名宋宝光,1935年7月30日出生于沭阳县一位贫苦农民家里,父亲宋国治租种菜地为生养活一家人,俗称“卖菜的”。他兄妹五人,排行老五,又因生得黝黑,从小大家都叫他“黑小五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七岁起便开始做农活。父亲见他聪明机灵,毅然将他送到西关泰山公庙小学读书。然而因为学费,上了两年便辍学了。于是,他请父亲准备一个竹篮子,平时做农活,闲时便沿街叫卖:白天卖烧饼、油条,晚上卖花生、瓜子。每日早出晚归,虽然赚不了几个钱,但是锻炼了他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与韧劲。尤其晚上,他时常进当地人多的戏园叫卖,由于不用买票便可以在戏园里“蹭戏”,得以与戏曲结缘。戏园里唱《霸王别姬》的曲目时,他都能唱上几句。当地人发现他的唱戏天赋,便推荐他在花会表演中扮演年轻女子。几场表演下来,看热闹的人都称赞这个“女角”装扮好看,嗓子又亮,是块唱戏的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还不如去学戏呢!”这句话让他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路。
走进梨园,勤奋刻苦
他不是梨园世家,也非科班出身,没有任何学历加持,但他与诸多梨园大师走了同一条路。贫穷给予他们不畏寒暑的筋骨和永不服输的性格。当时,阳县商会成立一家旧式科班,招收男童、女童练功学戏。热心的邻居把他送到科班,教戏的老师考他嗓音,他便唱起在戏园里学来的唱段:“汉兵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或许虞姬娘娘偏爱他,他唱得清脆甜亮。老师们惊讶不已,觉得他确实是适合学旦角的后生,便按科班旧规把他排在“长”字班,“长荣”之名应运而生。从此,他凭着刻苦练就的一副“金嗓子”,逐渐在梨园崭露头角。
人得有信仰,戏才有魂魄。后来,他的诚心打动荀慧生。正式拜师之后,便跟着师傅荀慧生的戏班四处演出。于杭州、嘉定、上海、南京公演之际, 时刻牢记大师的教诲: “学艺千万不要生搬硬套。” 因此, 他根据个人的条件,幅度放大一些, 表演放活一些,并力求“脱羁怒马缰还在”的神似。在他看来,荀派是生活化、口语化,是“娇羞媚憨”。为了练好红娘的跑圆场, 达到“疾走若漂小扇摇, 风回浪折舞红绡”的地步, 他曾经在腿肚子上绑小沙袋, 三百六十五天不停地每天三遍功。为了练好“逾墙”的棋盘舞, 饭用真棋盘来练。日久天长, 手都磨起厚厚的老茧。荀派传人童芷苓、黄少华、李薇华、宋长荣、孙毓敏、刘长瑜有“一仙二隐三大贤”的说法,而他则是其中**一个男旦演员。
立足淮安,走出江苏
20世纪60年代,他所在的沭阳县京剧团与苏北其他四个剧团合并成立淮阴专区京剧团。由此,他离开沭阳,立足淮安,走向世界:淮安是历史名城,“戏曲之乡”,先后走出京剧大师王瑶卿、周信芳。因此,在排演剧目时注重弘扬地方历史文化,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故事,比如剧目《未央宫》《千金记》等,特别是《千金记》,韩信、虞姬是本地的历史人物。此外,他经常下乡慰问演出,让农民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他总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乡村振兴,文艺不能缺席。1979年,他主演的《红娘》先后在江苏南部、安徽等地巡回演出,获得好评后便开赴上海演出。同年12月初,《红娘》在上海的首场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随即连续加演,火爆时还分日场、夜场。
改革开放,走向世界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作为一名党员,他时刻牢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肩负着中国国粹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因此,他一边演出,一边学习。1980年,他在上海向梅葆玖先生学习《穆桂英挂帅·捧印》;此外他学程派,宗荀派,一路走来,一路梦歌;他苦心孤诣,破茧成蝶!改革开放后,他忙碌于世界各地:1980年初,国内连演52场,场场爆满,观众超过6万人次;1984年,首赴香港演出,他的红娘形象,征服香港观众,获得极大成功。紧接着,走向台湾,并五赴加拿大巡回演出,后两赴美国讲学演出。《红娘》一曲天下知,后来他在北京拍摄《红娘》电影任务时,把戏曲搬上了大银幕。
他的一生,先后主演过七十多出传统和现代剧目,其中《金玉奴》《霍小玉》《紫钗记》等剧目名满天下,享誉海内外。所到之处好评如潮,朱镕基总理曾称赞他“艺精于勤传承了荀派,行成于思演活了红娘”;李瑞环主席则为他题词:“荀艺长荣”。
留声后世,培养后辈
他毫无保留把70余部由他主演剧目献给观众,只为将中国戏曲的精髓发扬下去;同时,他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捐赠、义演,乃至作为人大代表去为人民办事、为地方文化建设建言。2006年,中央电视台来宿迁拍摄戏曲节目《过把瘾》,邀请年逾七旬的他助兴,立刻应允,不顾高龄,登台演出。
他一生收徒很多,但对弟子的要求很高,先看人品,还要有一定基础,对京剧和荀派真心热爱,而一旦收下,教戏便毫无保留,培养了熊明霞、刘佳、杨扬等十几位荀派艺术第三代传人,为继承弘扬中国京剧事业做出杰出贡献。正是大师的“唱戏先做人、无德艺不立”的教诲,让京剧深植江淮大地,扎根于人民心中,成为江苏乃至全国亿万戏迷喜爱的剧种之一。
宋先生曾任淮安京剧团团长、江苏省长荣京剧院名誉院长、江苏省剧协副主席,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文化部特别奖和亚洲杰出艺术家终身艺术成就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撰有《活红娘宋长荣自述》等专著。他是淮安文化的名片,也是中国京剧的名片。通过《红娘》,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江苏,不一样的中国。入室弟子朱俊好沉痛地说道:“宋老师的逝世是京剧荀派艺术界的一大损失,自己作为后来人要把老师在舞台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传承下去,弘扬下去。”
今天,当我们走进江苏省长荣大剧院,耳边仿佛又响起他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演唱,犹如长江的奔腾与豪迈。听他高亢婉转、荡气回肠的声腔,如长江千回百转不屈不挠地向前。他用百家之长的谦和与包容,海纳百川,气度不凡,践行德艺双馨“戏比天大”和爱国爱乡“情深似海”的人生格言。
昵称梨园荀派,美誉江苏红娘。他因京剧而年轻,京剧因他而璀璨。他拥有四代观众,寄托着旦角的历史挂牵。荀派艺术溪成河,河成江,江成海,他仍然在挂帅,演绎着八十登台的梨园神话。人去荀声在,长荣犹伴人。他艺不惊人誓不休的执着,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为戏剧界树立了一座灯塔,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怀念。
上一篇: 返回列表
下一篇: 探寻越剧的艺术魅力:抒情、唯美与多元流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