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新京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繁荣兴盛首都文化。其中提到,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激励,让传统技艺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记者注意到,正在召开的2024年北京“两会”上,多位委员带来了关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提案,既有对青年人才的重视,也有对传承渠道、方式的创新。
魏春荣:建议举办昆曲演员展演,丰富“大戏看北京”剧目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2006年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文艺界别政协委员,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荣注意到,近年来,我国传统艺术有了长足发展,但戏曲舞台艺术总体较为脆弱,承载力和容量逐步下降。
文艺界别政协委员、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荣。受访者供图
“以昆曲为代表,院团重发展、轻保护所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一体化机制没有完全建构起来。”魏春荣表示,过度追求量的扩张,部分青年人才流失,一些传统剧目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联动机制不完善,北京和地方昆曲市场仍处于分割状态,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因此,她建议,参照“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的模式,由北京文旅部门统筹,举办昆曲演员展演,全面建立并推行人才评价体系,丰富“大戏看北京”的剧目及看点。
展演可分设大剧场展演、小剧场展演、昆曲沙龙等单元,以青年演员的交流演出为主,也可配比名家示范性演出,以院团合作演出的形式增进交流,并在演出后举办沙龙或学术研讨会,全方位诠释“北京大戏走出去、全国大戏进北京”,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此外,她还建议,完善人才调配机制,积极为青年人才减负松绑,适当增加专项转移支付比例,设立“戏曲人才展演”财政专项,用于提升青年人才综合待遇,鼓励人才流动和培养。
对于演出地点的设置,她表示,可以兼具北京标志性旅游景点及演出功能,如恭王府、湖广会馆、正乙祠等;同时鼓励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探索建立多元数据融合、复杂场景融合等超融合文旅产业。
杨利慧:建议拓宽非遗的传承和展示渠道
2022年3月起,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文化遗产资源基础研究”项目,联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专家和研究生,持续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记忆遗产开展系统性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社会科学界别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杨利慧和同事发现,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沿线村落的非遗代际传承面临较大危机,很多非遗技艺只有村中极少数人知晓,且老龄化严重,传承缺少新鲜力量。“如陈家庄村童子挎鼓会等涉及武术的项目,家长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不敢让孩子参与。一些口头传统和民俗类非遗,熟悉相关内容的老人已所剩无几。”
社会科学界别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杨利慧。受访者供图
她建议,拓宽非遗的传承和展示渠道,比如,可以通过戏曲大赛等方式积极展示和宣传非遗。“调研中,不少非遗传承人都提到,几年前在门头沟举办的戏曲评比和颁奖活动对他们传承非遗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可考虑在当地多举办非遗比赛或邀请传承人在一些庆祝活动上表演,适当给予资金奖励,以提振其传承热情。”
同时,对熟悉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老年人进行口述史抢救性记录,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合作,组织研学游、工作坊、培训班等,让经验丰富的传承人进行表演并传授技艺,培养新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将非遗融入当地教育体系之中。
何银萍:建议以数字技术赋能非遗创新发展
今年的北京“两会”上,也有委员提出,建议以数字技术赋能非遗创新发展。医药卫生界别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何氏通络开结术传承人何银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中国加速建设让非遗有了更大舞台,但部分冷门且仅靠传承人传播的非遗项目仍传承艰难。”
医药卫生界别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何氏通络开结术传承人何银萍。受访者供图
据她介绍,北京市非遗传承人整体平均年龄较大,且对数字非遗传播模式、展示方式、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技术与知识的储备相对欠缺。年龄较长或长期身处偏远地区的受众对非遗的触达率和接受度也相对偏低。
此外,北京的非遗种类繁多,且绝大多数都是口耳手相传,部分非遗产品数字化进程还不够,数字化表达方式相对单一,数字内容、数字产品与数字服务尚有潜在提升空间。
在她看来,数字化是目前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选择。所以,这次她带来了《关于进一步以数字技术赋能非遗创新发展的提案》,建议加大对非遗数字化的确认、立档、保存、宣传,同时进一步树立大数据思维,加强非遗数字化研究,促进非遗数字化应用,扶持非遗传承人顺应数字社会发展趋势进行转化、改造与再创。
该提案还指出,加快建立数字非遗数据资源库,提高非遗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非遗基础数据采集工作,由相关部门指导和规范各门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字资源的采集和著录,保证非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转换性,促进数字非遗成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产权保护。”何银萍告诉记者,在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录入过程中,须进一步加强对非遗数据保密处理,防止保密信息泄露。支持引导非遗从业者对创新作品进行著作权登记,做好非遗知识产权自我保护,进一步借助非遗项目擦亮北京文化这张“金名片”。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张建林
上一篇: 黄梅戏研究-青阳腔与徽调的影响
下一篇: 市政协委员魏春荣:青年昆曲演员具备出圈特质,但需提供展示机会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