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来源:姑苏晚报 责任编辑:姚丽濛
刘喜尧近照。记者 姜锋摄
本报讯(记者 姜锋 实习生 范子莹)“上海人做生意,讲究派头、噱头、苗头。”近期最火的电视剧《繁花》中,游本昌饰演的爷叔如是教导胡歌饰演的阿宝。这句饶有趣味的台词用寥寥数语传达了爷叔对上海滩生意场的精准总结,也勾起了**昆曲表演艺术家刘喜尧对上世纪80、90年代在上海演出的回忆。上海有腔调,苏州有讲究。那时,他跟着苏州歌舞团屡次奔赴上海,以精彩的演出在上海留下了属于苏州的“派头、噱头、苗头”。
在吴语中,派头是用来“掼”的,掼派头是指讲排场。刘喜尧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苏州歌舞团在上海共舞台演出“音乐舞蹈曲艺专场”,连续客满一个月。当时,他与搭档王及伦合作演出相声《东方明珠》,返场演出的越剧小段《祥林嫂》受到观众欢迎。“其实我们之前并不会唱越剧,但当时《祥林嫂》太火了,我们去听了之后也非常喜欢,就特意学了一小段。因为有戏曲功底,没多久也练得有点模样。”刘喜尧说,令他异常开心的是,越剧大师尹桂芳、戚雅仙联袂来看演出,也对这段越剧大加赞赏——“侬格《祥林嫂》不错”“从小跟徐凌云老师学昆曲的,台浪一看就是有底子格”。而两位越剧大师的到场,也在当时的南京东路上引起了一阵讨论,观众纷纷说:“尹桂芳、戚雅仙也去看侬相声啦,这档相声有派头嘞。”
噱头对于曾拜相声大师马季为师的刘喜尧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在演出中常常要“放噱头”。上世纪90年代,他和京剧大师盖叫天的孙子张善鸿一起在上海共舞台演出小闹剧《大盖帽和小皮匠》,滑稽突梯,耐人寻味。漫画家郑辛遥看后,赶到后台,当场为刘喜尧饰演的“小皮匠”这一角色作了一幅舞台速写,笔墨夸张,噱上加噱。而说到“噱头”,刘喜尧说,他印象最深的还属1963年江苏省苏昆剧团首次赴沪演出。当时,剧团在上海艺术剧场、大众剧场演出苏剧《快嘴李翠莲》,崔继慧、华继韵、杨继真三位师姐在三场演出中分别饰演李翠莲,小师弟刘喜尧(艺名刘继尧)则扮演张狼。三位师姐搭档一位师弟,戏迷纷纷表示:“迪格小师弟有噱头格”。
苗头就更厉害了,可用来“轧”,也可用来“别”。采访中,刘喜尧就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在上海演出的一件趣事。当时,苏州歌舞团在西藏书场演出“音乐舞蹈曲艺专场”,刘喜尧、王及伦及苏歌乐队创新演出了电子音乐相声《谁不说我上海美》。“当时,我们以《北国之春》的曲调写了首《谁不说我上海美》,用上海话、苏州话、普通话一起演绎,台下一片叫好声,很快还跟着一起唱。”刘喜尧说,“你想一想,30年前,我们说相声的同时,还有架子鼓、电子琴、电吉他、电贝司伴奏,这即使放到现在也不过时吧!”而新潮的演出方式,也让观众惊呼,“苏州人来上海别苗头嘞!”
《繁花》播出后,天南地北的许多观众被沪语“圈粉”,还有自媒体专门制作推出了“跟着《繁花》学上海话”“跟着爷叔学老派上海话”,这让刘喜尧很是欣慰。他表示,如今会说上海话、苏州话等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希望大家关注方言传承,期待有更多方言影视作品演绎本地故事。
上一篇: 评腔神韵 薪火相传:评剧戏曲音乐家王其珩评剧音乐从艺七十年评剧作品音乐会沈阳开唱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