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祁剧,也叫“祁阳戏”、“楚南戏”,因发祥于湖南省祁阳县而得名。是湖南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明代中叶,弋阳腔传入祁阳,与当地的民歌、小调相结合,形成了祁剧的雏形。在发展过程中,祁剧形成了永河、宝河两大流派,但均使用祁阳官话进行表演。祁剧唱腔中包含高、昆、弹三种声腔,演唱声调高亢嘹亮,辅以高音战鼓、帽形燥鼓、硬弓祁胡等乐器伴奏。在此状况下,须生演唱时用沙音以显苍老,小生用子音以显文秀,旦角用窄音以显秀媚,花脸用霸音或喝音以显粗豪。
2008年6月7日,祁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128。
中文名
祁剧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
***
遗产编号
Ⅳ-128
遗产类型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
湖南省衡阳市和湖南省祁阳县
申报单位
湖南省祁剧院



祁剧《泗冰拿刚》薛刚祁剧《泗冰拿刚》薛刚
祁剧源于弋阳腔,是明初传入湖南省祁阳县后与地方艺术相融合,长期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据说为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当时弋阳腔随江西移民传至祁阳,逐渐传播形成。弋阳腔最早的剧目是《目连传》,其被称为祁剧高腔之祖。祁剧在明代后期,已成为湖南流行较广的剧种。据清代同治九年修纂的《祁阳县志·艺文志》记载,明朝末期,祁阳地方已经有了较为健全体制的戏班活动。
高腔是祁剧最早的声腔,清朝康熙后期,祁剧在先后融合了徽调、汉调和西黄腔之后,逐渐形成了弹腔(南北路)。后弹剧在发展过程中,南路有受宜黄戏的交流影响。随着其流行和剧目及表演艺术的变化,祁剧声腔形式日益丰富。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祁剧社有较大的流传和发展,向外遍及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省。祁剧**班社在清嘉庆年间有吉祥班、老四喜班等。
祁剧《三搜索府》施自祁剧《三搜索府》施自
咸丰、同治(1851年—1874年)以后,祁剧有了全面的发展,众多新剧社、剧目和名家不断涌现。当时的班社有科班、中班、江湖班三种:一、科班。一般的艺员入科三年才满师,期间的活动都在科班内。早期的科班在白水、零陵、贵恙、祁阳等地活动。二、中班。一般在学徒出科后,还要再帮师三年。学徒在次期间仍然一边唱戏,一边学戏,有微波的收入,这段时间被称为“中班”。三、江湖班。最早的江湖班是老春花班,在康熙年间就在武岗一带进行演出活动。乾隆年间有诸如庆芳班、瑞华班、新喜堂班等光绪年间班社有荣庆班、老永和班等。清朝末年的四喜班、荣庆班、老永和班和天仙园,合起来被称作“四大名班”。
在祁剧界,艺人们有“三去赣南”之说,**批在乾隆时期;第二批是仁和班在同治末年;第三批是福兴班在清朝末期民国初年。道光帝时期,艺人龙明信带领的新福祥班在江西宁化**一时。民国时期,祁剧**个女子科班丽华班于1933年在祁阳洪桥创办。
新中国建国后,剧团发展兴盛。1956年时,湖南全省有祁剧社团29个,共有1972人参与从事。从1958年起,不断创作现代剧作,如《送粮》《新坡将军》等。在1960年,湖南省祁剧艺术团汇报演出了《闹严府》;同年,还开始兴建湖南省祁剧院。1963年在省戏曲学院设立祁剧科,开始招收专业学员。十年动乱,使祁剧艺术备受摧残,1978年以来,才渐渐恢复起来,1980年底,湖南省文化局组织全省祁剧教学演出,组织评选出二十四个优秀剧目录相、从而为祁剧保留了众多的许多优秀剧目表演艺术材料,为祁剧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文化特征

表演风格

在表演艺术上,祁剧具有粗犷、夸张、朴实的特点,动作讲究眼、鼻、胸、手指、脚尖的配合一致和匀称协调,必须符合一定的规格,称为“归子午”。祁剧的表演有一套本剧种特有的严格程式:例如“亮相”就规定要在撩袖、抖袖、整冠或者整鬓之后再进行;“开衫子”则可以分为全衫子和半边衫子;表现将校辕门侯差和武将出征前的战斗的准备,动作程序繁杂,规格严谨,难度很高。 [4]
祁剧祁剧
祁剧的各行当脚色的指、眼、步和身段,都各自有一套技法:要求花脸过头、须生平眉、小生平肩。例如花脸一般讲究眼珠的滚动和脸部肌肉的颤动;旦行讲究柔软放松的“棉花身段”等。祁剧在表演工夫上特别重视腕子功,要求能做到倒掌(手掌向外,手指能碰到手臂),转动灵活,耍出各种“腕子花”样式,做到柔弱无骨、转动灵活自如。眼神表情也有多种多样,表现吃惊或者焦急时用“斗眼”,表现发怒或者威胁时用“瞪眼”,表现沉思时用“梭眼”,表现气愤时用“睁眼”,表现左右看人用“分眼”,表现人之将死用“阴眼”,表现人之喜爱多情用“俊眼”等。
祁剧的表演艺术多从生活出发,加以舞蹈化的发展。除此之外,祁剧尚有许多独特的表演技巧,如跑马的舞蹈,习惯上称作“马路”,就有几十种不同的舞蹈动作,不但表演逼真,而且十分优美。同时又融合和吸收了拳击、舞剑等民间武术,因而更具有乡土特色。 脸谱一般只用红、黑、白三色,多注重眼、鼻、口的勾画,线条刚劲有力。

角色行当

祁剧现行的角色行当可以分为生角、小生、花脸、丑角、正旦、小旦、老旦七行。除老旦在重头戏中较少外,其他各行当又因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分成若干戏路。其中正生包括白须、花须、青须;花脸包括整个净行角色;丑角有文丑和武丑之别。每个戏班的正旦和和老旦只有一个,除此其他各行都有多人。
生角
祁剧祁剧
或称作正生,一般扮演挂青、白、花三种胡须的角色,其中还包括红生。一般按穿着的不同袍服可分为官衣、水衣、解袍、靠马、稻子、袍子、黄布摆等不同戏路;此外还有员外戏、背时皇帝戏(扮演被迫退位的帝王)、死戏、疯戏等特殊做派。其中的靠马戏指扎靠路马的武将戏。挂白须者如杨滚、黄忠,挂青须者如岳飞、马超。祁剧比较重视功架和马路,并有多种趟马动作,表演时演员上身为骑者,下部状坐骑。例如《杨滚教枪》中的“马踏五营”的一段,杨滚在表演跑马时,一手持刀,一手提靠,上下有节奏地摆动,俨然一副策马疾驰的样子;在表演退马时,双膝微蹲,双足踮起,采取碎步后退的姿势,臀部有节奏地扭动,活像马屁股。这路戏的表演相当具有特色,演出十分火爆。褶子戏和袍子戏则均比较注重身法的变化。特别是在袍子戏中,一般要求袍子、罗帽、胡须和手脚都能紧密配合,如《卖马当锏》一剧当中,秦琼耍的七十二路锏法,身法就特别繁重。在黄布摆戏中扮演长者、乡佬的一类角色时,大多为挂白须角色,要求唱、做、念并重,如《赶子雷打》中的张元秀。
小生
一般按照演员的冠戴来分戏路,在文戏中戴有纱帽、解元巾和一字巾戏,武戏则有二龙叉和包巾戏,紫金冠和罗帽戏则文武戏兼有。此外还有一路开脸戏,如《金水桥》中的秦英,《薛刚反唐》一剧中的薛葵,还有挂须戏如《杨滚教枪》中的高怀德等。紫金冠戏中扮演周瑜、吕布、罗成、子都等将帅,穿蟒或扎靠,都讲究运用颈功挽翎,甩紫金冠,抛披发等技法。解元巾戏扮书生,穿花褶子,讲究运用褶子的风度,斯文中略带有风流,如烧火中的倪俊;一字巾戏扮书生者则穿青褶子,着趿鞋,又称趿鞋戏,表演者斯文儒雅,如梅良玉、许仙等角色。祁剧的小生罗帽戏也用软罗帽,帽坨可作抛下、翻上或转动等动作。文小生则讲究腕子花、指法、袖筒功。
花脸
祁剧花脸脸谱祁剧花脸脸谱
按穿着可分为诸如蟒袍、靠马、袍子、水衣、赤膊等不同种戏路。蟒袍戏还有文、武不同戏路之分。文戏者扮演诸如曹操、严嵩、潘洪、包公等角色,注重不同的位份和讲唱手法;武戏如《司马洗宫》中的司马师,注重袍袖功夫,有大幅度的挥袖、甩袖等动作;袍子戏中有几出中军戏(如《打弹鸣冤》中的中军),穿袍子、马褂,马蹄袖,挂朝珠,常走点步,动袖的时候还带有甩须,身法特多。赤膊戏则多扮演张飞、马刚等角色,演员袒露上身,并常用滚肚的技法。
祁剧花脸角色的表演风格豪迈、粗犷、火辣。不论演哪路戏,都会有大幅度的动脸转眼的表演。如《泗水拿刚》中,当薛刚听说可以为文母报仇雪恨时,突的一下站立起来,头一扬就将软罗帽坨抛向脑后,一脚就架在椅子上,并双袖过头挥舞,双目圆睁,快速旋转,面部的肌肉产生剧烈掣动,一线胡须不断吹起,突出薛刚粗豪的性格和急于报仇的心情。在戏剧《秦府抵命》中,秦灿在盛怒时,双手猛然端起蟒袍前襟往桌上一盖,全身横扑在桌上,两手伸向桌外抓向刘彦昌;而当被刘驳斥得理亏时,则一下子跌跪在桌后,下颌挂在桌沿边,两眼发呆;当毒打秋哥气绝后,抛桌出位察看。这一连串的扑桌、跌桌、抛桌的大幅度动作,表现极为夸张、强烈。
丑角
祁剧《孟丽君》梁铿祁剧《孟丽君》梁铿
扮演的角色类型繁杂,戏路甚多。按穿着来分有诸如解袍、官衣、褶子、烂派、水衣等戏路;若按人物类型分就有老脸、公子、和尚、娃娃、痞子、蠢子、残疾人等不同的做派。蟒袍戏如《大进宫》当中的赵炳,官衣戏如《闹严府》中的赵文华,比较注意讲究位份,重在突出面部表情。公子戏与和尚戏则都属褶子戏类,身法颇多。公子戏着花褶子,戴公于巾,耍风流扇,甩袖时讲究缩脚矮身。和尚戏则穿和尚褶子,戴和尚帽,走矮步,基本功要求甚高。如剧目《样梅寺》中的了空和尚的表演,常用曲膝的拗身法。《双下山》中,本悟和尚有诸多象耍数珠、抛数珠和口衔一双鞋子、张口时将鞋子同时抛向身子两边的特技表演。
烂派戏则多以衣着槛楼而得名,扮演术士、家院、解差、化子、瞎子、蠢子、哑巴等各类人物,比较注重讲白和表情的表现力。水衣戏可以分为文、武两类:文戏大多扮善良、诙谐的乡民,如《问樵开箱》中的格子,还包括穿水衣的老脸戏、娃娃戏、矮子戏等;武戏则多为扮演诸如江湖武士、贼盗等角色,如《水浒》中的鼓上蚤时迁;猴子戏的扮演亦属此类。
正旦
一般扮演端庄温柔贤惠淑女的妇女形象,如剧本《观音》中的观音,《岳传》中的岳夫人,对表演者要求稳重、文静。但并不是所有的形象都如此,在正旦扮演的有些角色中,表演也相当泼辣、粗迈,例如《目连传·打三官堂》中的刘四娘扮演。
小旦
一般饰演年轻姑娘和性格泼辣或具有风骚的妇女形象,前者形象诸如严婉玉、孙玉姣、杨排风等,后者诸如阎惜姣、潘金莲等。小旦的表演上做工较多,一般要求演员轻盈娇俏,动作幅度较大。
祁剧祁剧
正旦和小旦有一些共同的戏路,如闺阁戏、蟒袍戏、靠马戏、背搭戏、悲泪戏等。闺阁戏又被称作闺门旦戏,以小旦的扮演为主,例如《绣楼赠塔》中的陈翠娥形象;也有正且扮演的,如《三天香》中的谢天香。要求表演者文雅、柔缓。背褡戏则以穿背搭而得名,大多扮演丫环,亦以小旦饰演为主,人物性格则大都聪明活泼、调皮泼辣;也有少数几出穿背搭的戏由正旦扮演,如《赶春桃》中的雷氏。悲泪戏中多以唱功为主,正旦扮演者的有如秦香莲、王春娥等;小旦扮演的如《丛台别》中的陈杏元,《叫街生祭》中的王金爱。此外还有一路小旦专工的笑耍戏,例如《桂枝写状》《金莲调叔》,而《调叔》丫类戏,旧有“风流戏”之称。
老旦
多扮演老年妇女。重戏不多,有“三出半老旦戏”之说,即《判双钉》《造八珍汤》《浪子收尸》三出,《望儿楼》算半出。此外还有象《太君辞朝》《仁宗认母》《牛陴山》等剧,都为唱功戏。

乐器伴奏

祁剧伴奏的乐器主要为祁胡、月琴、三弦、板胡(瓜琴)4大件,祁胡伴奏用的琴筒一般用楠竹制做而成,一般小而长,筒口成喇叭形,琴柱内装上铁条,琴弓内藏铁丝,其音阶高扬嘹亮。在打击乐器方面,有特制的高音战鼓和帽形噪鼓以及宽边的大锣和大钹等。
此外,祁剧昆腔用唢呐和笛子两种乐器伴奏,唢呐多用于情绪激昂、气势磅礴的唱段,笛子多用于叙事、抒情、轻快的唱段。唢呐伴奏时用大锣、大鼓、大钹以加强气氛;笛子伴奏时用帽形燥鼓轮奏。
祁剧过场音乐,分“大牌子”和“小牌子”两类,大牌子曲调丰富,既可渲染威武雄壮、庄严肃穆的气氛,也可表现热烈欢快、沉痛悲切的情绪。小牌子曲调轻快、流畅,多半用以配合表演动作,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声腔

祁剧的唱腔高扬激昂,传统的唱法除了夫旦、丑角用真声外,其他的行当均讲究用“雨夹雪”(真假声结合)的方式。演唱要求严格,咬字则要注重表现单、双、空、实,出音则讲究抑、扬、顿、挫,务求要做到字正、音清、腔圆。
祁剧音乐丰富,高、昆唱腔和伴奏、曲牌数以千计。一般可以分为高腔、弹腔、昆腔三种唱腔,高扬激昂的调门。
高腔是祁剧演出中最古老和具有特色的声腔,至今仍然保留着帽形噪鼓等古老的伴奏乐器。演唱的时候,用鼓来打击出节拍,出腔则配合有锣鼓、唢呐来伴腔,用来渲染气氛,具有弋阳腔的“其节以鼓,其调喧”的特点。它的曲牌可以分为南、北、正、杂等类别。南、北曲牌的区别主要在旋律和乐曲情绪上,一般南曲比较抒情,北曲的比较悲壮。
弹腔可分为南北两路,其中南路相当于二簧,包括弋板、安春、阴皮等,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受到徽剧、宜黄腔等的影响。北路则相当于西皮,并有弋板(四平)、安春(吹腔)等调。南北路旋律相互糅合应用,被称为“南转北,北转南”。
昆腔保留的曲牌较多,曲牌版式大体可以分为正板、青板、吊句子三种。其中正板为一板三眼的四拍子;青板则为一板一眼和有板无眼的样式,多适用于节奏较快、情绪变化较大的场面;吊句子则多为自由节奏的板式,适合情绪激昂的场面。

代表剧目

根据声腔的不同,祁剧的剧目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高腔剧目。祁剧高腔最早的剧目是《目连传》,现存的传统演出本《目连正传》有124折。 其余的高腔演出剧目还有《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其二,昆腔剧目。主要有《天官赐福》《八仙庆寿》《卸甲封王》《六国封相》等。
祁剧《花子留桐》王子能祁剧《花子留桐》王子能
其三,弹腔剧目。 弹腔分南、北路,剧目题材大都来自历史小说。主要是春秋列国、秦汉三国、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水浒故事及包公戏、按院戏。如《黄飞虎反关》《湘江会》《吴汉杀妻》等。表现坚贞爱情和美丽神话的剧目也有不少,如《拾玉镯》《白蛇传》等。
祁剧传统剧目据统计有大小戏893本,其中百分之八十为弹腔剧目。高、昆整本戏《目连传》《精忠传》《观音戏》《夫子戏》四大部,称为祁剧“正高”、“正昆”代表剧目,其他属于明清传奇的高腔、昆腔戏,则被称为“耍高”、“耍昆”。“耍高”剧目有《琵琶记》《金印记》《投笔记》《一品忠》等;“耍昆”剧目有《鹿台饮宴》《卸甲封王》《别母乱箭》《藏舟刺梁》《劝农赏花》等。弹腔戏大多搬演《三国》《水浒》《杨家将》等历史故事,以及部分神话传说和公案戏。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昭君出塞》《牛皋毁旨》《闹严府》《泗水拿刚》;创作的现代戏有《黄公略》和已摄制成影片的《送粮》等。

分布地区

祁剧,旧称祁阳戏、祁阳班子,是湖南省传统地方戏曲中流行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剧种,占据了湖南永州、衡阳、郴州、邵阳、怀化、娄底等地区。不少地区祁剧班社还到外省演出,足迹流布桂、粤、赣、闽、滇、黔诸省。

主要流派

祁剧兼有高腔、昆腔、弹腔3种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官话。演唱时永河派由鼓师帮腔,宝河派用唢呐帮腔,声调高扬、激越。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祁剧作为湖南传统戏曲中的主要剧种,传承它在促进传承文化、维持文化多样性、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传承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祁剧的辉煌开始慢慢褪色,城市观众迅速丧失,农村观众也陆续减少,经营状况直线下滑。条件落后,人才流失,演员青黄不接,理论研究领域少人问津。

传承人物

刘登雄,男,汉族,1961年3月生,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祁剧。
张少君,女,汉族,1964年10月生,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祁剧。
袁祁利,女,汉族,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祁剧。

保护措施

1933年,祁剧**个女子科班丽华班在祁阳洪桥创办。
1960年,湖南省祁剧艺术团兴建湖南省祁剧院。
1963年,湖南省戏曲学院设立祁剧科,开始招收专业学员。
1980年底,湖南省文化局组织全省祁剧教学演出,组织评选出二十四个优秀剧目录像,为祁剧保留了众多的许多优秀剧目表演艺术材料。  
20世纪80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内部挖掘演出祁剧目连戏,浓缩了原《目连传》的主要情节,重新整理排演《目连救母》,是祁剧目连戏舞台艺术传承的首次尝试。
2019年1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衡阳祁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祁阳县祁剧团获得“祁剧”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祁剧《目连救母》在全国进行交流推广演出。
2018年8月24至25日,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参加了“中国目连戏展演”活动,展示祁剧《花园罚誓》。  
2018年12月8日至9日,“让世界听见——2018湖南永州首届祁剧文化艺术节暨冬季乡村旅游节”在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举行,来自各地的祁剧团体展演了《金锁奇缘》《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优秀经典剧目和折子戏。
2019年1月15日晚,由祁阳县祁剧团排练、演出的传统祁剧《金锁奇缘》,在北京市中华世纪坛大舞台上演。

荣誉表彰

2006年,祁剧《目连救母》获得湖南省**个“保护非物质文化贡献奖”。
2018年10月29日,祁剧《向阳书记》获第六届湖南艺术节田汉新剧目奖。





上一篇衡阳湘剧

下一篇婺剧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